家教業「限女」條件之觀察與思考
--
什麼特質讓女性在家教市場中,似乎比男性獲得更多優勢?
楊庭語 撰
瀏覽Facebook家教社團所張貼的徵人貼文,除了時薪、教學資歷等常見要求外,有時亦會附帶「限女」的篩選條件。這令筆者深感困惑:成長過程中,提及性別與求職相關的研究,多是從各方角度印證父權社會中,女性求職、升遷會純粹因其性別面臨困境。有一個例子便能生動地印證此事: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Frank Flynn將一位成功矽谷女主管Heidi的故事發給兩組學生,並將另一組主角名改為Howard,其他一字不差。學生都認為Heidi和Howard同樣勝任,卻表示不確定是否願意與Heidi共事,並認為她可能自私、渴望權力。筆者因此進一步思索,是社會對女性特質的何種期待/想像,使女性在家教業求職中,有別於多數智能導向的產業,相較男性能有其優勢?
這份困惑又隨著筆者接到第一份case後,有更鮮明的思考方向。學生的母親在最初幾則訊息,提及:
「老師來家教的時候,家中會有…… 爸爸去World Gym不在家,安全上請放心」。
觀察家教此一教學型態的實踐場域,常是在學生家中,且有不少機會師生極隱蔽地共處一房,故自雙方的角度,安全考量皆時常優先於能力、時薪。
筆者與友人討論,並反思上述經驗之共同性。回應最初的困惑,女性在家教產業優勢,並未顛覆諸多研究所揭示的:在講究主導、智識的職業環境中,女性會純粹因其性別面臨求職困境;而是進一步印證社會對女性順從、被動的期待/幻想,加以對陽具此一生理器官層層疊加的、認為它深具侵略性的恐懼──此恐懼對象乍看純因生理,深思其實饒富社會性──令部份家教家長認為「讓女性家教老師進門比較不會有危險」,進而附上「限女」之篩選條件。
後記:
筆者撰寫完本文後,瀏覽NTU學生交流版上的徵家教貼文,並察覺一個值得細想的個案。該篇貼文是家長託臺大學生協助轉發,原委託內容提及限女後被刪文,改成希望是女生亦被刪文,協助轉發者在正文前提及「(標出此條件)就只是不想浪費眾男生的時間精力不行嗎」,留言處則有回覆反駁「不想浪費別人的時間應該是拒絕po違反性別平等的文」。面對此爭議,你會如何看待?
此外,閱讀本文後,有朋友提出幾個問題:
- 家教與租屋處的限女背後的社會脈絡是否相似?
- 若家教學生為男性,還會有限女這項要求嗎?
筆者幾經思考,決定將這些問題留給作為讀者的你們。每份覺察興許都只是個起點,一個讓我們不那麼麻木、不那麼甘願安於表象的起點,以此共勉。
本文作者楊庭語為臺灣大學法律學系一年級學生。
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臺,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The Mockingjay的立場。
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Tina Yang, a freshman from the College of Law,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. Visit themockingjay.net for more articles.
Disclaimer: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articl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r position of The Mockingjay.